近日真牛所,
“为地球奋斗奖”理事会在英国伦敦宣布,
由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
牵头推进的“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”项目,
成功入围2025年度
“为地球奋斗奖”(The Earthshot Prize)
“清洁空气”类别决赛。
这是广州
继2019年于丹麦哥本哈根
荣获世界C40城市“绿色科技奖”后,
在成功发展和推广公交电动化方面
获得的又一项重要荣誉。
据了解真牛所,“为地球奋斗奖”由英国威廉王子于2020年发起,每年评选一次,被誉为全球最具声望与影响力的环境奖项。
该奖项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、保护地球环境领域最具突破性贡献的项目与解决方案,入选项目代表着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最高水准与前瞻理念。
本届奖项共有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500个申报项目参与角逐,其中来自中国广州、哥伦比亚波哥大、美国西弗吉尼亚州、英国布里斯托等地的15个项目成功入围。主办方将于11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最终评审与颁奖典礼,综合评定出5个获奖项目。
自2017年以来,广州公交集团牵头推进“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”项目,全面启动公交电动化转型工作。通过机制创新、技术引领与基础设施先行,构建了“车辆电动化、能源清洁化、运营智能化、电池循环化”的全链条绿色公交体系。
目前,广州公交集团已投运纯电动公交车1.2万辆、电动出租车近1万辆、新能源游船4艘,建成充电站400座、充电桩约8000台,同步打造石马、燕岭、石溪三大光储充一体化低碳产业园,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与电网调节能力。
该项目实施八年以来,已累计减少碳排放近100万吨,广州市PM2.5浓度下降40%,公共交通能耗降低50%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”项目创新构建“退役电池—梯次利用—资源再生”循环模式,建成了中国首家“电池医院”示范基地,成功延长电池使用寿命、降低全周期成本,并计划建设年产1.5万吨梯次利用生产线,实现退役电池在光伏储能、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再利用。
广州公交集团负责人表示,该项目超越了单纯的车辆电动化,其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系统集成度高、产业生态融合、公交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管理、电动化经验可复制输出的超大城市绿色交通系统解决方案。此次能够入围“为地球奋斗奖”,是国际社会对广州绿色交通转型成效的高度认可,未来集团将继续深化车辆电动化、电网互动化、管理数字化,并将相关技术与管理模式向国内外城市推广输出,共同推进全球公共交通绿色低碳转型。
广州构建“退役电池-梯次利用-资源再生”闭环
解决新能源电池“退役难题”
当一辆新能源公交跑完8年“征途”,
其动力电池并未坠入“废弃”的终点
——在广州公交集团的产业生态里真牛所,
这些曾服务市民穿梭街巷的电池,
正以全新身份续写“绿色生命”:
有的化身储能站的“能量管家”,
有的经“专业诊疗”重归岗位。
“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”项目入围2025年度“为地球奋斗奖”,这份全球认可的背后,是广州以“循环智慧”破解资源难题、以“精细治理”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。
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
交通系统梯次电池储能电站,
形似货柜的“超级绿色充电宝”
早已成为园区的“能量核心”:
深夜用电低谷时,它“储存”清洁电能;白天用电高峰时,又平稳释放能量,既为电网“减负”,又帮用户降本——仅燕岭储能项目全周期就可节约电费约400万元。
而撑起这份高效的“主角”,正是从公交退役的磷酸铁锂电池。它们没有被简单拆解成废料,而是先经过“全身体检”:合格电芯重新组合,再配上“黑盒子”主动均衡装置——这个“智能管家”能让状态好的电芯“多出力”、状态弱的“少耗能”,像给电池装上“均衡阀门”,打破“木桶短板效应”,让每一度电都不被浪费。
如果说储能站是退役电池的“第一重新生”,
那石马产业园里的“电池医院”,
则是广州对电池
“全生命周期生态管理”的更深层探索。
这里不是传统的维修车间,而是电池的“生命守护站”,专业人员为每一块动力电池做全面“诊疗”——通过精准检测评估,给电池定制“焕活方案”:容量与一致性达标的电芯,经均衡调试后可重返汽车动力系统;容量稍低的,则转岗至储能、叉车等低功率场景;即便是看似“失能”的电池,也能通过拆解提炼实现资源再生。
这种“一电一策”的精细治理,彻底告别了“一刀切”的粗放处理,让每一份电池资源都能在最适合的场景里发挥最大价值,从源头减少了“资源浪费—环境负担”的恶性循环。
更具生态智慧的是,电池医院还交出了自主研发的“诊疗秘方”——“24V起动锂电池”。这款专门适配新能源公交的创新产品,寿命可达8-10年,几乎与车辆全生命周期同步。
这意味着,公交无需频繁更换起动电池,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,更减少了电池更替带来的资源消耗与废弃污染,实现了“产品寿命”与“生态效益”的同频共振。正如创芯动力生产管理部负责人陈文龙所说,电池医院的核心是“一站式电池业务解决方案”,而这份方案的深层逻辑,正是生态文明倡导的“资源循环、精准利用”。
从储能站的“梯次利用”到电池医院的“精细焕活”,广州构建的“退役电池—梯次利用—资源再生”闭环,早已超越单一的技术创新,成为一套可复制的“生态治理范式”。
计划中的年产1.5万吨梯次利用生产线,不是简单的产能规划,而是对“资源永续”的承诺——它让电池从“驱动工具”到“储能载体”,再到“再生资源”,完成从“消耗品”到“循环品”的蜕变,大幅减少对锂、钴等原生矿产的开采,将“环境压力”转化为“生态价值”。相比新建储能站,这套模式还能节省三分之一成本,真正实现了“生态效益”与“经济效益”的双向奔赴。
当世界还在为新能源电池“退役难题”焦虑时,广州用实践给出了答案:它不仅让退役电池在光伏储能、低速电动车等领域“重获新生”,更计划将这套方案推向全球。如今,燕岭储能项目的验证、电池医院的持续运转,都在书写着同一个故事,当每一块退役电池都能找到“新岗位”,每一份资源都能被精准激活,这不仅是交通领域的“低碳转型”,更是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坚守。
广州正用一个个电池的“新生”,一笔笔绘就“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”的未来画卷,也为全球城市绿色发展,写下了可持续的广州答卷。
来源:广州日报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